作者:鄭嘉妤
這陣子辦公室在大搬遷。「這有沒有人要?36 捲底片,全新的喔!」同事問。「要那個做甚麼?現在早就不需要了,底片大概也只剩當古董的價值了吧?」隨著科技的發展、文明的進步,許多產業面臨被取代的命運,相對的工作機會也跟著消失。高速公路上的收費員,被電子化ETC 取代;過去寫文章時需要文字校對員的幫助,但現在可直接在程式上更正錯別字。當然,時代的進步、環境的變遷,產業勢必會有所更迭,就像傳統中國諺語:「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一期跟大家討論夕陽產業的定義,還有他們被迫轉型、成長的故事。
曾經的夕陽產業堅持創新升級,鶯歌陶瓷研發利用水庫淤泥燒製陶瓷,提高自身競爭力並同時解決環境問題
夕陽產業位在產業生命週期的衰退階段,像是有些產品技術已經成熟,在沒有創新資源下,市場達到飽和,導致產品同質性高、利潤很低的情況。處於夕陽產業的公司,產品供過於求,所以不斷壓低成本來獲取市場佔有率,但是這並非長久之策。經濟學者郎鹹平說:「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思維。只要在危機中頂住壓力,堅持創新升級,提高自身競爭力,夕陽產業也能夠煥發出生機。」鶯歌的陶瓷在盛極時有 800 多家工廠,但是隨著經濟環境轉變,工資上漲、人力缺乏等不利因素,陶瓷產業面臨空洞化與夕陽化危機。留下來的「弘鶯陶」公司研發新技術,利用水庫淤泥燒製陶瓷,改善水庫淤泥問題,另一方面將產品融合更多在地特色,增加附加價值。現在的他們將重心放在文創商品,在陶瓷工藝上添加藝術化與生活化的兩大元素,並利用網路擴及更多潛在消費者。現代人提到鶯歌,馬上會聯想到陶瓷,可見陶瓷產業已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產,而陶瓷博物館也將這份歷史、這項艱辛的轉型突破歌頌、傳承,成為人文觀光景點。
不再是夕陽產業!結合多機能型布料研發技術及設計能力,台灣紡織業打進國際,成為世足上的不可或缺
在 1980 年前半,紡織產業曾經作為台灣出口業的主力,為產業的顛峰時期,但後來不敵勞動成本上升、貨幣升值、競爭對手增加等因素,廠商開始大量遷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紡織業成為我們口中的夕陽產業。為了因應人力成本的問題,製衣業採用自動化設備來減少龐大人力需求,在成本上維持競爭力,但是這還不夠,技術上升級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宜進集團與旭榮集團合作,利用特殊材料、技術,讓衣服的乾燥速率提升 30% 到 70%;遠東新世紀推出新一代的智慧衣技術方案「DynaFeed」,可以精確量測心跳與動態;2018 世足賽球員身上的球衣、球鞋,甚至是足球的製造,都有 MIT(Made In Taiwan)的蹤跡,再次讓台灣紡織業成為國際焦點。紡織業結合多機能型布料研發技術以及快速時尚的設計能力,成功轉型高科技產業。未來呢?紡拓會建議,因應人口老化,健康照護領域將是發展趨勢。台灣可利用半導體產業、生醫產業技術等優勢,邁向舒適、感測及智慧判讀等功能的智慧型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