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改變專題(三)各國關係白熱化‒‒疫情對政治的影響

疫情後的改變專題(三)各國關係白熱化‒‒疫情對政治的影響

兩岸關係更趨緊張

圖片來源:https://news.campaign.yahoo.com.tw/2020election/article.php?u=7fd6821b-9108-35b6-8188-7ee4e5af6047

    政治是敏感的議題,它牽扯到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所帶來的影響,甚至是從不同角度切入所闡述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臺灣與中國長年以來的關係爭議不斷,在疫情爆發之後,兩岸人民在網路上議論紛紛,彼此立場不同,各自捍衛的權益自然不一。

    2003年SARS大爆發之際,當時於瑞士日內瓦舉辦的世界衛生大會場外,有臺灣記者向中國外交官沙祖康喊話:「你們聽到臺灣兩千萬人民的需要嗎?」沙祖康一句:「早就給拒絕了,誰理你們!」駁回臺灣人民的請求。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這次新冠肺炎爆發之時,政府基於防疫考量決定暫停口罩出口,此舉一出引起中國人民撻伐,認為在這種非常時期不應該有這樣的行為,而臺灣網友也表示:「先自救,才能救人!」以此回應。

    在COVID-19尚未正名前,兩岸媒體原以「武漢肺炎」來稱呼此種疾病,然而中國率先宣布此疾病為「新冠肺炎」,爾後更更改早期報導,想要洗刷掉武漢肺炎的報導記錄。後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便宣布此疾病定名為COVID-19,中文名稱為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在此次疫情「親中」的表現也是兩岸網友論戰的焦點之一。

中美貿易戰的變化

圖片來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2053285

    在三月疫情全球大爆發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個人推特上宣稱新冠肺炎的病毒可能是由美軍帶到武漢,美國總統川普憤而在記者會上回應,喊出「中國病毒」字眼,後來又對中國疫情爆發之初的應對方針以及確診人數、死亡人數有所質疑,中國媒體認為川普這些指控制是在抹黑中國,爾後雙方言語衝突不斷,在疫情蔓延之際展開新戰場。

    原本中美雙方已於今年一月簽署貿易協定,根據協議內容,中國承諾將在2020至2021年間採購約20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與服務,也因上述文章內容,中美貿易戰在疫情衍生的衝突下執行變得更加困難,中國是否會履行此貿易協定也備受各經濟學者關注。

    美國將在今年十一月三日舉行總統大選,以往在大選期間美國反華言論會大幅增加,這是他們其中一種政治操作手段。現在疫情蔓延加劇美國排華情節,又面臨中美貿易戰的困境,各專家學者認為中美雙方的關係走向應會逐漸惡化。

中國在全球地位下滑?

圖片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2472181

    有鑑於全球化快速發展,原本在中國武漢爆發的傳染病迅速擴散到全球各地。時至今日,臺灣疫情雖已趨緩,但世界各地仍然每天都有確診人數,彷彿臺灣處於平行世界中。

    在這半年的防疫戰中,世界各國對於中國一開始刻意隱瞞病情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應對遲緩等問題感到相當不滿。相較之下,有許多待在臺灣的外國人在此段時間向大家分享臺灣的防疫政策是如何超前部署,並表示家鄉的狀況已經嚴重到不被允許出門的程度。

    疫情爆發之後,有專家學者指出中國應該要對這次的傳染病負起責任,隱瞞病情、釋放假消息,這些舉動著實惹惱各國,不難想像在風波過後中國與各國的關係會有惡化的走向。在此次防疫戰中,我們確實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力量,不過畢竟中國還是身為亞洲大國,雖然目前在疫情影響下它們的國際地位呈現低迷狀態,但接下來中國該如何應對防疫戰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焦點。

 

參考資料:

疫情升溫對立 兩岸民間分歧日益擴大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4040050.aspx

肺炎疫情下,有關中美貿易戰走向的四個問答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2696238

鄧聿文:中國將會面對圍困? 疫情後全球地緣政治的可能格局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430-opinion-world-politics-after-epedimic/ 

Facebook Comment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