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嘉妤
前兩期介紹產業轉型的概念、企業轉型時會面臨的問題。但是就如英國的俗諺:「無目標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遠征」。企業管理者要先清楚該產業的定位以及公司的不足之處,下一步才是確立轉型的目標。這一期的第一級產業,帶領各位深入了解台灣農業的發展與改革。
綜觀台灣農業歷史,在加入基因技術後,台灣由香蕉王國蛻變為蝴蝶蘭王國
台灣早期以農立國,自清代起,就有大量米、糖銷往中國大陸,日治時期更是以台灣農業為殖民目的,施行四大農業措施:推廣種植蓬萊稻米、積極建設農田水利、改進蔗作生產和推動製糖工業,以及設立農業試驗機構。此時期的農業建設、新技術奠定了台灣光復後農業得以穩定發展的基礎。國民政府接手台灣後,制訂「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政策,施行土地改革、外銷農產品,為此台灣還因大量出口香蕉而獲得「香蕉王國」的美譽。1980 年代,工商業發展帶動飲食、消費習慣的改變,園藝作物比重漸漸上升。而後,台灣於 2002 年加入WTO,為提高競爭力及經營效率,傳統農業必須轉型發展。現在的台灣農業以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為主,善用生物科技的方式改良農產品。比方說大家熟知的玉女小番茄,就是藉由人為雜交或回交後的基因重組合,產生遺傳物質的改變,達到品質提升的作用。同樣的,台灣「蝴蝶蘭王國」的稱號也不是浪得虛名,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利用基因體解序的研究,以全面、精準的方式計算並生產「高級訂製蘭花」,在這個極需推陳出新的市場需求下,成為脫穎而出的台灣農業代表。
台灣蕉農深陷的惡性循環,可望用智慧農業發展之策略解決
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在 105 年僅為 31.01%,在氣候變遷與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影響下,農業生產的條件更加嚴峻。加入 WTO 後,貿易自由化衝擊台灣農業,規模化有限的台灣小農更處弱勢。舉台灣香蕉為例,全球跨國企業競爭,由於人力老化,缺乏物流、品牌與創新等因素,難以滿足日本市場對高品質的追求,台灣香蕉漸漸被菲律賓香蕉取代,台蕉由顛峰時每年 40 多萬公噸降至目前的 0.4 萬公噸。生產超量 6 萬多公噸的香蕉賣不出去,價格不可能不下跌。相反的,當颱風來臨,台灣南部蕉園幾乎無可倖免,「量多價崩、量少價高」的供需失衡一直是台灣蕉農擺脫不了的惡性循環。在美國,農夫透過紅外線影像偵測農作物根部與土壤微量元素,結合 GIS 地理資訊管理系統,建立可精準施肥、預測土壤成份與作物生長情況變化之農業大數據資訊系統。台農亦可借鏡美農的做法,應用智慧農業建立起在地化的農業資訊系統,依節氣、天候安排種苗、施肥、灌溉與收成等時機,推動傳統農業邁向智慧化。
參考資料
一百年來台灣農業的回顧與展望
http://technews.tw/2018/06/28/phalaenopsis-aphrodite-whole-gene-body-unwrapping/
智慧農業
http://www.intelligentagri.com.tw/Home/About
蘇南觀點:大數據解決蕉農困境─台灣農業4.0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