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經濟專題(一)從街邊販賣機消費習慣,進入到 Amazon Go 打開無人經濟序幕

無人經濟專題(一)從街邊販賣機消費習慣,進入到 Amazon Go 打開無人經濟序幕

作者:陳彥如

無人商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這個時代快速變遷,在忙碌的生活中,不知道你可曾停下腳步看看身邊的街景?近年來,無人化之所以加速崛起,一來與科技明顯進步相關,二來也因企業競爭日趨激烈,而無人化的效率正符合目前的經營需求,如生活中所見的無人化應用「開創方面(結合物聯網)」、「服務方面(人工智慧生活)」,以至於「開拓新商機」。雲端科技與物聯網的結合是現在與生活結合最為頻繁的一個技術,消費者用手機讀取資訊,同時必須運用手機上網到生產廠商的資料庫核對資訊,於是就有了雲端的資訊流;只是有的雲端伺服器是個別企業的,有的雲端伺服器是某一產業聯盟的。

 

事實上,無人經濟的應用,在生活中已經隨處可見,許多人卻還不明白時代正在轉變。如果你正疑問著什麼是無人經濟,那現在讓我說給你聽。「無人經濟」主要指的是無人值守服務,是基於智能技術而發展出來的新趨勢。在新零售、娛樂、生活、健康等消費場景下實現的無導購員和收銀員的服務。

「隨著科技成長,新的生活模式正悄悄改變著我們的世界。」| 圖片來源:Google

標榜「商品拿了就走」的快速消費體驗,無人超市-Amazon Go的開幕

 

相較於有人值守服務,無人經濟模式會使商家省下部分人力成本,消費者也會獲得效率便捷的服務體驗。亞馬遜無人超市Amazon Go,標榜「商品拿了就走」的快速消費體驗,一開張就在全球引起轟動,不但掀起了無人零售的新型態,甚至在全球掀起一股無人商店的風潮,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與臺灣等連鎖業者皆相繼投入,我想你一定更想了解的是完整的消費模式。

 

這個模式它是結合了電腦視覺辨識技術,並搭配多種環境感測器(Sensor Fusion)等運用於自動駕駛的技術,打造出該公司稱為Just Walk Out (拿了就走)的無人零售新模式,店內運用了相機、感測器,來追蹤消費者拿了或放回哪些商品,並根據拿走的商品自動結帳,徹底實現全自動化的無人自助結帳。關於環境感測技術,就要先了解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最大用途在於透過感測器主動偵測環境變化、對物體作定位或觀察特定事件,進而蒐集與傳送所感測到的資料,或是做出相對應的處理與運算。

 

從最早期人力販售商品的模式,到無人的消費型態利用自動販賣機讓消費者自行投幣選擇想要的物品,後來出現誠實商店,不再需要店員顧店,只有補貨員不時的補貨上架,消費者則自行看商品價格投幣,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發達,購物可以直接使用電子產品感應扣款的方式完成購物。

「亞馬遜無人超市Amazon Go,改變傳統經營模式,成為無人經濟先驅。」| 圖片來源:Google

隨處可見「自動販賣機」,不能小看的偉大發明

從有記憶以來,「飲料販賣機」就一直是一件很平凡無奇的機器,事實上,大部分的人不會有太多的想法。如果你去過日本旅遊你可能會說,那邊的販賣機很厲害,不論是現打果汁、熱食、炸物都已經是販賣機就可以獨力完成的事情。而如此不起眼的販賣機,你可曾瞭解過它的起源呢?

根據維基百科所述,最早是由俵谷高七於 1904 年所發明了的「自動郵票、明信片販賣機」,也是目前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自動販賣機。後來因為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因而被延續展用,直到現在成為隨處可見的便利機器。別以為這個發明就到這裡結束,直到近期這種無人經濟的模式又被重新提出討論,也希望這個技術能越來越成熟,應用至更貼近生活日常的事物。

「物聯網結合生活周遭事物,與現在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圖片來源:Google

無人經濟前進中,睜大眼睛看仔細

每天早上醒來,揉揉惺忪睡眼後的你,做的第一件是什麼呢?是不是拿起手機,回個訊息、滑個 IG,就像又重新跟世界接上電一樣。看似新興產業帶來眼前一片光明,但我們都知道所有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消費習慣。家中的電器可能已經結合了物聯網的技術,上班途中的街景,可能多了幾間無人商店,與科技結合的時代已經來臨,這是我們不能忽視、不能不接納的未來。對於正在變化的生活模式,你有什麼想法呢?

參考資料:

雲與物聯網的結合 新技術及新格局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30&cat1=50&cat2=10&id=0000279681_vad54zj695qzyq0j9bcxi

環境感測技術成熟 WSN仍缺殺手級應用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30&id=0000417925_35s8astw32g2j24z12hv6

Facebook Comment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