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雖然談到了遊戲產業的趨勢,但5G的關鍵發展毫無疑問仍是圍繞在智慧城市的打造。而智慧城市的出發理所當然是5G帶來的物聯網(IOT)。
物聯網(IOT)是指internet of thing,也就是將身邊所有事物都與網絡連結。這個概念其實也不是新鮮事,從3G、4G時就已經有實際地使用,像是生活化的電子支付、網購、物流服務等都一直有使用到網絡的技術,但3G和4G在速度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不是我們身邊所有的事物能與網絡相聯,像是一直提及的無人駕車技術,如果以4G的速度套用,它的後果即會不堪設想。在汽車高速行駛時,每毫秒的反應都是關鍵,車與車之間的聯繫,車與交通信號、路面狀況、控制台資訊之間構成了龐大城市交通系統。如果沒有辦法將訊號的延遲率控制在安全考慮範圍內,那麼這樣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在2017年KKBOX曾經推出過VR演唱會,配合360環景與多視角,讓不能到場的觀眾也能身歷其境。結果網路評價當然一般,有使用者反映上出現畫面模糊,而且暈眩感重等意見。雖然仍有不少缺乏現場感體驗的額外原因素,但VR與網絡技術尚未成熟是更現實的。
物聯網將電子支付的效用性進一步擴大
2019年是5G正式開啟商用的元年,在台灣雖然5G技術還未完全深化在生活中,但在不同領域和面向都續漸進入測試階段。像近日推出試行的Ubike2.0,在車架上配有控制面板,並採太陽能面板供電,能夠與悠遊卡及手機掃碼進行租借,而且更能用手機APP查詢車輛及卡片狀況,把共享單車的概念進一步完善化。目前在雙北推行的悠遊付,利用手機的嗶乘取代用悠遊卡進站,更能將使用者的資訊記錄,以利於消費者習慣分析。電子支付的載具更延伸至手表,鑰匙圈等,提供了更便利的體驗。
在Visa運動消費調查(Visa Sweaty Money Survey)發現,60%的消費者表示在運動時願意使用穿戴式支付裝置付款、57%的消費者擔心運動時會遺失信用卡和現金。在運動時也難以無法保管過多的現金或個人物品,因而隨身的物件更有發展支付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電支市場新血悠遊付 交通需求成忠誠流量池
然而交通是發展智慧城市需及早測試的領域,幾乎各種的共用交通工具設備都必需連接到網絡上,以解決都市日常需求之餘,也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發展。在台灣交通擠塞一直是顯著問題,5G帶來的優勢,能夠將精準度再提高,把點對點的資訊優化至即時的路面狀況。
物聯網在台灣智慧交通應用
傳統的交通受到了共享概念的衝撃,可以看到街道上愈來愈多租借的代步工具。而且更將人對人的服務融入在共享經濟中。這樣的改變的確是挑戰了舊有的模式,像是在2014年Uber進軍台灣引起的法律爭議,以及計程車司機針對Uber而引發的權益問題,都代表了交通法規上的一次革命。
花錢自己買私人交通工具在現在看起來更像不符合投資風險,畢竟在物價高昂的時代,還需額外花錢保養車子,租停車位等,也不是人人都能負擔,因而擁有私人交通工具的必要性也降低不少。往日可能因為交通仍未至現今方便才會覺得買機車是划算的選擇,但現在在台北捷運的擴建,以及WEMO、GoShare、irent的共享汽車也續漸發展成熟,主打的優勢比公共交通更快,性價比高,而且是二十四小時無站點式的供應,滿足了不同族群的需求。儘管是平日通勤或出遊,都會是消費者合理的選擇。
無人駕駛的案例與質疑
智慧交通的發展如日中天,相關的配套措施也繼而興起,IOT也不但是應用在交通工具上,也有新創公司發展共享停車位,配合智慧地鎖,建立需求者與供應者之間的媒合平台,而且能遠距離即時操作,開放並調整不同時段的價格。不但提高市場的分配效能之餘,也可能藉此重塑以往停車位的價格與供應方式。
5G技術對智慧交通的影響可能遠不止於此,當實現低延遲與交通網絡系統的即時連線,為去除由人造成的交通風險與成本,自駕車的研發呼聲也日漸提高,但過往在美國發生的Uber自駕車意外,發現目前自駕車的技術也有嚴重缺憾,機器對於人的行為計算是否能做到完全準確也深受質疑。在全面規模化之前,自駕技術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目前的重要挑戰。
延伸閱讀:Uber 自駕車死亡事故調查新發現:斑馬線外的行人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