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號人物專訪 — 楊逸帆 】看見台灣教育盲點的楊逸帆,透過拍攝「學習的理由」帶領大家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第十五號人物專訪 — 楊逸帆 】看見台灣教育盲點的楊逸帆,透過拍攝「學習的理由」帶領大家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陳彥如
陳敬彥

創新人物誌,全文共長 2300 多字,文字閱讀時間約十五分鐘。適合在一個寧靜的午後、睡前的省思與獨處的時間裡,跟講者做個簡單的閱讀互動。本文附上人物專欄另有專訪影片紀錄提供於原文下方。如果你有完整的半個小時,歡迎搭配茶水、坐在桌前聽聽人物故事,喜歡的話拍個手、留言回饋讓故事發聲。


楊逸帆,紀錄片《學習的理由》編劇及導演,也是媒體平台《Awakening青醒》創辦人。透過拍攝紀錄片、辦雜誌及講座減低學生對大學的依賴性,讓每一個人都以自我實現,去承擔社會需要。現在的他也持續為教育進修,透過提升自我,用他的方式關心教育這件事。

教育制度不該帶有色眼光,每個孩子都是值得被期待的。| 圖片來源:火力創新

教育是有體制的,學習卻是自由的

大部分的人可能不太熟知什麼是體制內、體制外,讓我來小小的為你介紹一下!在台灣我們所讀的學校大多都是跟著教育部的規定跑,學生該讀完國文幾到幾課,學生就該讀完十二年等等;體制外的學校就是他們有自己的內容,可能沒有成績排名,每學期是交出一個專題、規劃一場自助國外旅遊,或更多不同我們一般校園的上課模式。不過體制外的學校,很多人都有一些爭對的言詞,認為就是有錢、不愛讀書,或學習不好的學生才送去那。但真是如此嗎?那可不一定。

成長背景來自於「人文實驗學校」的他 — — 楊逸帆,對於體制內、體制外的教育世界中,他看見了一些人忽略的盲點。他說:「體制外學校出現,為教育帶來更多變化,讓孩子跟家長,有更多的選擇。」選擇自己所愛的,才會更願意付出,我想教育也是如此的,不過畢業後再回頭望去,有兩個對他很重要的人卻已改變,這大大的震驚了他。一個是那記憶中最活潑可愛、樂觀熱情的國小同學,再次見到她的眼神已是黯淡無光;另一個是他的堂姊,從小好奇心極強,上了一間不錯公立高中,但讀書讀得很痛苦,因為體制內教育的課程太碎片化,結果不斷發問的下場,竟是被當問題學生?

因而在一次的機會中,他代替媽媽去參加了宜蘭大學的紀錄片課程,他選擇了「教育」作為拍攝的主題。逸帆決定去尋找以前在實驗學校的學長姐,沒想到拍下的都是一些已經沒有靈魂的大人,這真的是他的想要的生活嗎?一拍拍了七年,用七年給自己上了一堂課。而你想過你「學習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嗎?

青醒 Awakening,以媒體版體驗式教育學習

台灣大部分年輕人都有這個問題,對於自己越來越沒有方向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而讀書的孩子只是為了分數,總是先顧分數,卻沒有任何對自己的規劃。創辦「青醒」雜誌的逸帆,他希望能讓那些遇到問題的朋友,去了解到「其實人都是還有很多可能性的」。

他說到,有次雜誌要做個「到底要不要上大學,高等教育跟就業的拉扯戰」的專題,採訪到的是 1111 人力銀行副總。 在我們團隊中有孩子,他因為家庭的因素而休學,但他發現休學期間學得比在學期間更多,但是後來父母覺得應該完成學歷,才有競爭力,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副總告訴他,「先做你有興趣的事情,這些將來都是你的經歷,參與其中更是關鍵。」後來他以自己的經歷申請上了清華大學。逸帆的故事分享到這,不禁讓我回憶起學校裡的同學們,到了大四還一臉茫然的模樣。

他說,「雜誌」讓他看到了孩子的成長。過去幾年他發現,職業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空泛的一件事,他希望透過自己的關心,關心教育、關心孩子能帶給他們不同的人生旅途,別再是眼神黯淡、忘記熱情的大人。

熱情是什麼?是就算沒有結果也願意花時間去做。 | 圖片來源:火力創新

找到自我的方式,來自於生活中的關心

小故事時間,這是逸帆遇見的一個學生。

他問了一個高中生說:你喜歡什麼?

學生說:我喜愛藝術,但父母希望他讀企管。

談話之中,可以發現學生是真的知道自己喜歡藝術,但因為從未受過肯定,所以產生了自我懷疑。

逸帆說:熱情是什麼?熱情是你就算沒有結果也願意去做也覺得沒有關係、無所謂的。

再問了他,那在學校裡,你做什麼事是容易獲得肯定的?

學生回答:我覺得自己滿有領導才能,而且同學也這樣認為。

那你覺得你自己關心什麼?

藝術、需要腦力激盪的事

最後的結論:他是可以嘗試朝著創意總監、策展人的方向的。

這個小故事,逸帆告訴我們,只要找到熱情、專長、關心三件事情,你可以突破迷茫的自己,知道想做什麼。

楊逸帆分享一套自我探索工具,以及他個人成長的動力關鍵字:

個人使命三元素:熱情 Passion、天賦 Talent、歸屬 Affinity

(整合自Ken Robinson、Stephen Covey)

熱情 Passion:做什麼最快樂?快樂的事,讓人不感到疲憊、辛苦。

天賦 Talent:做什麼最游刃有餘?游刃有餘的事,創造成就感。

歸屬 Affinity:做什麼最有歸屬感?歸屬感,給人意義與方向。

也分享了能夠找初衷的黃金圈理論:

「黃金圈」理論,「黃金圈」由內而外分為「為什麼?」(Why)、「如何做?」(How)、「是什麼?」(What)三個層次:

「為什麼?」指的是信念、目標,你究竟「相信」什麼;

「如何做?」指的是如何達成目標或結果的方法;

「做什麼?」指的是外在所見的事實或結果。

把關心變行動的可能,做中學,更可以創中學,創造不一樣的可能性。

關心你所關心的事物,學習不只是讀書而是讓自己成長 。| 圖片來源:火力創新

以 TED 演講的力量,改變大人們一點點的想法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逸帆在 TED X Taipai 的演講,精湛的演說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記得他在一開始的提問,你對於你自己的選擇,通常是有保有信心的請舉手?那對於你孩子做人生的決定,是傾向於有信心的舉手?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質疑他們的決定。這個社會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現在的孩子正是二十年前教育所反映出來的成果。大人只會告訴我們台灣缺乏競爭力,但小時候不探索的代價,正是必須用長大後再一點點的去嘗試,不過這早已錯過犯錯不用付出太多代價的年紀。

大人們總是「先看見,才相信。」很多時候,這早已覆蓋掉了孩子的可能性。你們真的願意相信孩子是能創造無限可能的嗎?很多時候都該回到同理心,在做選擇時如何找到自信心,逸帆說,他在思考的過程中了解到「自信來自於對自己的完整認識」。而開放的教育,來自開放的心態,相信的力量其實比你想像來的更大。

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像鳥籠打開,鳥兒卻忘了如何飛翔。

身為父母,其實你能給孩子更多的力量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希望能掌控孩子,其實是因為對孩子沒有安全感,或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因此孩子越是對抗,父母感到不安就會抓得更緊,但這不一定是好事。逸帆說,其實父母都該要懂得自我覺醒,人其實根據成長過程的一點一滴都會有「預設迴路」,尤其是嬰兒時期安全感是最為重要的!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要保有學習動機,學習從來不只是讀書,而是讓自己成長、保有好奇心。不斷在為教育付出的逸帆,現在也持續在努力學習著,還到了日本去進修研究,總是付出、關心自己最重視的事物,也更期待未來他能帶給台灣教育更大的改變。

https://youtu.be/VEiF2LAOm8o
影音專欄 楊逸帆

什麼是「創新人物誌」?我們在追求什麼?

創新人物誌從規劃製作、故事探索、文字影音等整合資源製作完成。目標推廣資訊化時代下的創新思維與轉折歷程,激發有潛質之青年吸收與進步。從歷經挫折、轉型創新等階段突破在職涯路途上所面臨的困難,邀請你/妳共同參與創新人物與自身的成長。

想分享你的創新轉折與故事嗎?填表單我們會聯繫您
▶️ http://bit.ly/2Vv7P6B

🚩追蹤 ig 帳號:https://reurl.cc/Lby17
🚩訂閱 Youtube 頻道:https://goo.gl/vJszkx
🚩按讚 Faceboook 專頁:https://goo.gl/VwSUT8
🚩搜尋官方網站:https://goo.gl/Ns81dC

Facebook Comment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