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彥如
新興商業形態的無人經濟,出現在各個領域與城市的角落。在台灣,有許多的捷運族在上班路途中都有看見一個白紅色相間的小貨櫃,上面大大的寫著「亞尼克」,這個被亞尼克稱為「YTM」的櫃子,正是一間無人蛋糕店,同時也代表著—消費習慣正在改變。印象中的蛋糕店,似乎都會有位親切的店員為每位客人服務,並將蛋糕包裝成精美禮物再交給客人。
在無人經濟的市場,事實上還沒完全熟成到所有消費者都接受。因此,亞尼克創辦人吳宗恩所言,即便表面上秉持著「做就對了」的自信,但是心裡也免不了擔憂。只是,擔憂內容並非外界猜想的效益問題,而是能否為顧客帶來新體驗。在開站後兩個多月,資料顯示出,消費者大多數為新客居多。這種新鮮的消費模式,顯現出生乳捲商機的可擴張性,也讓YTM多了一份驚喜。
不知大家可曾想過,卡通裡的機器人廚師有一天真的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知名廣告才子范可欽於台北公館巷弄內開了一家簡餐店,店內主打以「BOBE」為名的廚師機器人,製作六種快餐料理,包含:炒飯、豬排、牛排等。原本只是工研院用來裝配螺絲的機器人,在經過改裝以及「訓練」後,把這冷冰冰的機器人搖身變成手藝精湛的廚師,這同時也表示廚師的職業,有一天可能也會被取代了!先別這麼悲觀,現代人花在工作的時間不斷增加,很多人其實無法,或是沒時間自理餐食。在未來,如果人人都有一台能輕鬆做出美味料理的機器,相信是大家樂見的。
在陽明山上,有間名為「白房子」的咖啡廳,純白外牆、紅色屋頂、擁有綠意盎然庭院的美式洋房,已成為這裡熱門景點,但最具特色的還是店內的新成員,名為「白阿酷」的機器人手臂。在沖咖啡,這是新點子正是來自於老闆——盧俊雄總經理,藉由 AI 人工智慧,特別進口的德國庫卡(KUKA)機器手臂,可說是全球第一個可以製作手沖咖啡的機器手臂。透過不斷修正,複製出與盧總手沖咖啡的角度,控制穩定水量與注水力道,現在幾乎完成90%,「白阿酷」的手沖咖啡,喚起咖啡的深層風味。
專業咖啡師的養成,至少都需要訓練 2、3 年,才能找出自己喜愛的風格,以及個人手沖的特色。即便咖啡師再專業,要泡出每杯品質都相同的咖啡,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然而,機器人手臂證實了達成的可能性!
如果你很認真的看完了上面的三個具代表性的例子,那我想你可能會有兩種心境,一是對無人經濟的來臨感到期待,對未來科技的生活感到嚮往;二是你正擔憂著未來可能要面臨著失業。未來越來越多的事情是機器人可以獨立完成的,同時,成本也能有效降低,代表服務業逐漸被新時代取代嗎?行政院主計總處於 2018 的報告就曾指出台灣社會的失業率不斷上升,就業機會卻是不斷在下滑,對於這個情況,主計總處也推測民間投資趨緩、人工智慧(AI)及自動化運用普及是主要原因。這樣新穎商機模式,無限成長中,未來的生活將會與科技的關係越來越緊密,我們要如何在新環境中取得科技與人類的平衡,這是值得去探討的。
參考資料:亞尼克 用「YTM」改變消費者習慣
https://udn.com/news/story/6853/3397055
影/全球唯一會炒飯 范可欽神臂機器人上菜
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1/3200785
正視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的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