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蕉農深陷的惡性循環,可望用智慧農業發展之策略解決
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在 105 年僅為 31.01%,在氣候變遷與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影響下,農業生產的條件更加嚴峻。加入 WTO 後,貿易自由化衝擊台灣農業,規模化有限的台灣小農更處弱勢。舉台灣香蕉為例,全球跨國企業競爭,由於人力老化,缺乏物流、品牌與創新等因素,難以滿足日本市場對高品質的追求,台灣香蕉漸漸被菲律賓香蕉取代,台蕉由顛峰時每年 40 多萬公噸降至目前的 0.4 萬公噸。生產超量 6 萬多公噸的香蕉賣不出去,價格不可能不下跌。相反的,當颱風來臨,台灣南部蕉園幾乎無可倖免,「量多價崩、量少價高」的供需失衡一直是台灣蕉農擺脫不了的惡性循環。在美國,農夫透過紅外線影像偵測農作物根部與土壤微量元素,結合 GIS 地理資訊管理系統,建立可精準施肥、預測土壤成份與作物生長情況變化之農業大數據資訊系統。台農亦可借鏡美農的做法,應用智慧農業建立起在地化的農業資訊系統,依節氣、天候安排種苗、施肥、灌溉與收成等時機,推動傳統農業邁向智慧化。
參考資料
一百年來台灣農業的回顧與展望
http://technews.tw/2018/06/28/phalaenopsis-aphrodite-whole-gene-body-unwrapping/
智慧農業
http://www.intelligentagri.com.tw/Home/About
蘇南觀點:大數據解決蕉農困境─台灣農業4.0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