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昀靜
攝 陳敬彥
創新人物誌,全文共長 2300 多字,文字閱讀時間約十五分鐘。適合在一個寧靜的午後、睡前的省思與獨處的時間裡,跟講者做個簡單的閱讀互動。本文附上人物專欄另有專訪影片紀錄提供於原文下方。如果你有完整的半個小時,歡迎搭配茶水、坐在桌前聽聽人物故事,喜歡的話拍個手、留言回饋讓故事發聲。
吳亮衡,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畢業,現職 StoryStudio 業務經理。深耕於台灣歷史,覺得台灣儘管只有短短的幾百年歷史,卻還有很多尚未被公開的史料,所以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等著被訴說。亮衡認為人們太常將眼前的事情合理化,視為理所當然,忘記去追根究底探索其背後的原因,所以希望能透過文字,讓大家跳脫原本的框架,更懂得用不同角度進一步思考。
對於歷史、社會人文、台灣史,人們大都已經有些既定印象,甚至覺得讀歷史就是死讀書,只會背幾年發生甚麼事,所以亮衡在一路上遇到不間斷的質疑聲,被認為是一群太過理想化的人,這其實是因為大家沒辦法看見對於這份工作的「未來藍圖」,所以會感到沒有信心。亮衡還提到,其實在歷史界裡面也分為兩派人,一派會支持自己現在在做的轉譯工作,另一派卻覺得這「有背於過去學術的精神」,他們認為轉譯工作只是了無心意的將歷史知識淺薄化的給人們看見而已。
後來亮衡領悟到在面對學術工作者時,的確需要用學術的角度與前提對話,然而,他們現在在做的轉譯工作,主要是面對社會大眾。在讀歷史的人眼裡認為「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嗎?」的史事,它的來龍去脈其實並非所有人都了解。
「人們把太多事都視為理所當然,而因此習以為常,這就是所謂的框架」這會使人們喪失很多探索與思辨的可能性,所以亮衡想做的事是把事情的起承轉合、來龍去脈都老老實實的交代清楚,讓大家有機會重新思考同樣的某一件事情是否只是如同表面上的理所當然。
亮衡覺得世界上有太多事情不該只是被「二分法」所區分的,透過歷史,可以在作價值判斷時增加不同的思維角度,讓看似也許只有「是與非」的選項多出第三個選項,甚至是更多元的想法。「引起紛爭對我來說本質上是一件好的事情」,亮衡提到如果人們因為不接受「既定的事實」而提出其他論點加以辯論與力爭,是因為大家有重新思考與檢視過眼前的論點。
亮衡會先觀察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應該要被討論卻不太被注意到的議題,再將它們寫出來。(延伸閱讀:尋「臺」啟事)然而在寫這些文章時,亮衡通常不會給出一個確切的「第三個答案」,而是會保留自己的立場,進而讓讀者自己有空間可以思考與判斷。「我想要的目的不是說服讀者跟我有一樣的想法,而是提供古今之比的異同之處,讓讀者可以好好思考他們認為的正解應該是什麼。」
亮衡舉例過去在長榮航空的罷工事件發生時,他將這個事件連結到在更早以前的「全島罷工事件」,每一次罷工一定都會出現資方「壓迫勞工」與勞方「貪得無厭」兩邊立場的言論,但提起過去的大事可以讓現在的人知道「我們不孤單」之外,還可以檢視過去的人遇到了什麼問題、怎麼解決的。
在學界裡面發表論文,大致上只會有「學界裡對自己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會去看,這樣子的人是少數,但是可以跟他們一起討論並精進議題是很好的事,也是學術存在的必要性。然而,今天如果是要跟社會大眾對話,「管道」就非常重要。今天如果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在社群平台上被廣泛轉發,那那篇文章的影響力就會非常大,有很大的力道。而亮衡寫著有關台灣歷史故事,可以讓想知道過去的人有更不一樣的途徑、更有趣的方式認識歷史,也可以透過今昔對比,回應社會當代議題,提供人們不同的思考邏輯。
「學生時期的徬徨主要是對未來沒有想像」,過去亮衡與同為歷史系同學在讀書時其實蠻羨慕讀理組的學生,因為相較於自己,他們對未來的職業與去向有更明確的答案,知道自己所學可以運用在什麼崗位上;然而,歷史系和中文系的同學看似什麼都能做,卻沒有一個既定的答案「一定能做什麼」。「沒有一個工廠,等著我們這群畢了業的學生可以直接投入」,這樣的徬徨是無可避免的,很正常,而且除了學生,學生背後的家長更是著急。亮衡舉了一個例子,他聽過好多故事關於「對歷史很有興趣卻因為家人怕沒有出路而反對」,他覺得很可惜,歷史界因為這樣「對未來的擔憂」喪失了很多優秀人才,不能一起並肩,專注於歷史的推廣。
亮衡接下去說:「我們要變成一個工廠,一個可以培養社會人文學科畢業的人才工廠,創造一個新的產業型態(知識轉化、研究案、調查案、出版案)。一旦成長到一個規模之後,可以讓學生與家長知道讀社會人文科系畢業的人可以這樣做、可以很有未來,並做得有聲有色。」
多看雜書,可以擴充對某些議題的想像;另外,也要多動筆寫作,對亮衡來說寫作比出門做田野調查還來得重要,因為唯有把東西寫下來,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就算是在 Facebook 上發廢文,也要培養定期發文的習慣。怎麼樣提筆寫出第一句話是最難的,後頭還得有脈絡的把事情論述清楚。發現問題、收集資料、反思問題、給出結論,這四個步驟可以解決未來很多問題,所以在徬徨的時候,就先從這四個步驟訓練自己的調理。」
創新人物誌從規劃製作、故事探索、文字影音等整合資源製作完成。目標推廣資訊化時代下的創新思維與轉折歷程,激發有潛質之青年吸收與進步。從歷經挫折、轉型創新等階段突破在職涯路途上所面臨的困難,邀請你/妳共同參與創新人物與自身的成長。
想分享你的創新轉折與故事嗎?填表單我們會聯繫您
▶️ http://bit.ly/2Vv7P6B
🚩追蹤 ig 帳號:https://reurl.cc/Lby17
🚩訂閱 Youtube 頻道:https://goo.gl/vJszkx
🚩按讚 Faceboook 專頁:https://goo.gl/VwSUT8
🚩搜尋官方網站:https://goo.gl/Ns81dC